一线房企念起新“生意经”:频染指名校,热衷做科创平台
作者:吴若凡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更新时间:2017年06月09日 【字体:大 中 小】
2017年全国TOP5房企竞争已进入3000亿元时代,对于一梯队的大型房企而言,继续快速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答案已不是资金,而是创新力。
“企业要创造市场,离不开科技跟进与创新。”曾多次向媒体作出如是描述的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近年便加快了联姻高校获取创新的步伐。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2017年上半年绿地集团已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三所上海顶级高校签订了战略协议,发展合作平台。
绿地集团并非个案,当前包括碧桂园、恒大、万科、华夏幸福和金科等在内的诸多排名居前的房企,均“涉足”高校,但各家企业与高校牵手的“姿势”,走的路数以及合作程度均有差异,房企联姻高校呈现“进军教育”、“合建公司”和“人才战略”三大主流模式。
当“校企联合”成风,这种模式对学校和企业到底有什么利好,好处多大,是否隐藏风险?这一系列问题也困扰着整个行业。
●争抢名校谋联姻
6月2日,绿地集团与复旦大学宣布共同发起设立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平台——绿地光华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地光华)。早在今年5月18日,绿地集团旗下中国绿地博大绿泽集团刚与同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共有平台——中国绿地博大绿泽-同济联合科技创新中心。更早前的3月,绿地集团与上海交大签订协议,共建科研产业园区。半年三次达成校企联盟,绿地集团已树立了明确的“合营平台、合资企业”的模式。
就具体操作而言,以绿地集团与复旦大学的合作为例。据绿地内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双方联合成立的绿地光华将引入混合所有制体制,绿地集团与复旦大学授权的出资单位分别持有65%和35%的股份。在此次合作中,绿地集团因为有全国布局的优势,将投资、建设与运营科技园区,形态由创业点、创业区到创业城不等,涉及面较广,园区的创建主要为吸引复旦大学等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入驻。复旦大学侧重园区的内容建设与项目引进,即嫁接科研项目,进入园区进行转化,具体涉及复旦大学的科技金融、健康医疗、科技创投和文化产业等优势学科方向,主要通过教师科技成果转化、复旦校友创业及产学研合作,丰富园区内容。
实际上,房企中并非绿地集团一家,华夏幸福也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XIN产业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吉林大学就智能网联汽车项目签约;旭辉集团与清华大学共同成立可持续住区联合研究中心;此外万科也与同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分别就工程、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等项目达成合作;碧桂园则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众多高校达成合作,在产城融合、科技小镇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资源互通。
目前,不少房企希望获取更强的创新力以促进企业升级发展,因而联合高校建设科创平台。研究此类模式可以看出,合作公司主要承担平台作用。一方面是投资发展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具备核心技术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群;另一方面,依托企业群融合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打通孵化、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等功能,形成有品质的创新创业平台后,则可以开始更大范围的对外服务与输出,实现效益。
与此同时,从历年的房地产校企合作来看,人才培养这一传统模式依然不容忽视,无论龙湖的士官生计划,还是恒大曾与清华合作建立实习训练基地,目前大型房企就人才培养与输出方面几乎都已与各大高校达成合作。
为何会如此?易居首席执行官丁祖昱言简意赅地指出,今天做房地产,实际靠的就是人。所以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和所有人、学校共同联手,形成产学研用。
●能否破解双方“尴尬”
房企与大学的合作已成为潮流,但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校企合作横纵的快速扩大?
“最根本的,房企和高校,一个出钱出地、一个出研究成果出人才,企业和学校相互协同,在双方拿手的领域里各展所长,有合作的前提。”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表示。另外,还应该注意的是,近年双方的需求都在剧烈增长。
就高校而言,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发明专利的转化率较低。其中企业和个人的转化率达5.0%以上,而高校仅有1.5%左右。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正是其一大短板。
著名经济学家刘洪玉也直言,房地产专业非常尴尬,学生尴尬,老师尴尬,怎么确定市场定位、界定专业,怎么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还有很多要探索的问题。
对于房企而言,在高水平的竞争背景下,创新是拓宽发展空间、找到新的市场风口的重要途径。以绿地集团为例,其董事长张玉良此前就透露,与高校战略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及科研项目落地,实际上是绿地提高实体产业竞争力的举措。
上述人士也直言,跟高校合作,对于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来说,好处多多,除了借助智能科研提升业务水平,此类合作在拿地、融资等层面也更容易得到认可。例如上海近年就提出建设创新之城,鼓励企业与高校的科创资源对接,因而此类合作也更能得到政府多方面的支持。
但需要注意的是,拿地开发与建设,只是短期利益,而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校与企业对研究的投入需要做好“打持久仗”的准备。
“校企合作促成房地产行业的创新是好事,但需要把握风险,不要变成新的炒作概念。”上述业内人士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