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大邑淘房网

  大邑淘房网 > 资讯中心 > 楼市热点 > 浏览文章

40年住房变迁:百姓“小确幸” 民生大变化

作者:未知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9年01月01日 【字体:

冬日的午后,丰沛充盈的阳光跃进窗户,洒满整个房间。“以前我们可没敢想能在北京安个家,感觉自己是占了个‘便宜’。”来自吉林公主岭市的“60后”鲁志峰一脸满足。他口中所占的‘便宜’,其实是今年5月随儿子一起搬入的昌平区保障性住房。

住房是民生之要,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从“你一间,我一间,筒子楼里冒黑烟”,到“小高层,电梯房,城乡广厦千万间”,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生活不断提档升级,乡村环境持续改善,更多居民的住房获得感明显提升。

伴随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房地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针对这种状况,中央适时出台调控政策,完善房地产相关制度建设。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开始,中央多次强调房子要回归居住属性。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的保障房、政策房将发挥更大作用。住建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棚改已开工616万套,改善约1400万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全国公租房分配率超过90%。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更多居民不仅实现了人人有房住,还圆梦了人人住好房。

城市蝶变:从“栖身之所”到“宜居之选”

“回想以前睡土炕的日子,哪里能想到现在会住得这么舒服。”鲁志峰感慨说。“一间屋子半间炕,三代人挤一间房”,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部分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

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鲁志峰被分配到市粮食局工作,居住的则是单位附近的平房。到了1992年,鲁志峰以每平方米385元钱的价格购买了单位集资建设的公有住房,幸运地成为了当地第一批“上楼”的人。

“现在想想,当时是真是开心呐,后来再换房子的时候,感觉都没这么强烈。”鲁志峰说,有暖气的屋子,对东北人来说特别重要。

80年代的城区,鲜有统一和规范的生活配套设施,住宅小区也没有专门的物业公司去管理。此后的数年间,就在这套房子里,鲁志峰和家人一起,逐渐享受到了燃气供应、公园绿地、购物娱乐等现代化的生活配套服务。

作为时代变革的亲历者,鲁志峰与更多的“60后”、“70后”们,经历了住房从“栖身”到“宜居”的关键20年。

出生在福建福州的林佳,则是个很典型的“90后”,与很多同龄人的经历一样,儿童时代是在陈旧的低矮楼房里度过,“我们这边很潮湿,冬天的衣服都干不了,周围也没有什么绿化,甚至买东西都要走很远。”她回忆。

1998年,我国的福利分房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的新体制。新世纪初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强劲的景气增长,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这一批排头兵们都取得了质的飞跃,老百姓生活的质量也明显提高。

2000年9月,8岁的小林佳跟随父母搬进了16层高的电梯房,“靠江边,采光好,很通透。”林佳说,小区里还配备了专门的物业公司,公共设施完备。其后几年,周边的高层住宅越来越多,城市也有了现代化的样子。

再到近10年,百姓居住环境的改善真正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众多家庭告别了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共享发展成果。

明年,26岁的林佳将再次搬家,由于是改善型的住房需求,这次林佳一家选择了市中心的一户江景房,面积大了一倍,周围的饭馆商场、绿地公园等便民场所也是应有尽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每户家庭都对未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楼 盘 价格(元/平) 区 位
聚龙名城 3700 沙渠镇
安仁2012 15000 安仁镇
御金府 4600 北街
子龙邑都 4100 老体育场
保利中央公园 5150 桃源西区
溪山晴翠 4000 新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