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大邑淘房网

  大邑淘房网 > 资讯中心 > 大邑时讯 > 浏览文章

长江漂流纪念馆落户安仁 明年6月3日开馆(2)

作者:梁凡 来源:成都商报 更新时间:2012年11月19日 【字体:

沈大刚

50岁

副主任医师

以普通人的心态,去从事环保

在长漂勇士中,沈大刚显得极为低调。1986年杨欣长漂,在渡口电厂医院工作的沈大刚给了他200元路费。后来,沈大刚也加入了长漂队伍。

长漂后沈大刚回到了原来的单位,继续当医生。如今,50岁的沈大刚已是副主任医师,工作稳定。

工作之余,沈大刚也在关注环保。这些年来,他帮助杨欣考察长江源生态环境,筹建绿色江河、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都有沈大刚出谋划策。此外,他还是绿色江河的特别志愿者。“我不可能不要工作去做环保,我就是他们(杨欣)的后盾。”沈大刚说,虽然有长漂勇士的头衔,但他更希望以普通人的心态,去从事环保。

何平

52岁

房地产老总

一次翻船后,他再也不漂了

何平是科漂队的副队长,长漂前在攀钢工会上班。长漂后第二年,何平来到中国青年旅行社,专门负责徒步、长漂等旅游。1991年,何平又南下海南,开始从事房地产开发。四年后,何平重新回到成都,继续从事房地产,事业逐渐走上正规。

虽然做起了生意,但何平仍然关注着长江。他参与了绿色江河的创建,并组织了纪念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十周年活动,出版了文集。1999年的一次漂流中,何平遭遇了翻船,此后他再也没有参加漂流了。

尧茂书

1950年出生

长漂前是西南交通大学电教室的摄影员

不能让外国人首漂 长江迎来尧茂书

1986年的长漂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和一个人是分不开的———他就是第一位长漂勇士尧茂书。尧茂书是乐山人,长漂前是西南交通大学电教室的摄影员。

1985年上半年,传出了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将漂流长江的消息,“他说,如果外国人首漂成功,我们中国人脸上还有什么光!”尧茂书的哥哥尧茂江说。为了赶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尧茂书决定将原计划在1986年的漂流行动提前。出发前,尧茂书说服怀孕4个月的妻子打掉孩子。1985年6月11日,两人抵达长江源。6月20日,“龙的传人号”从长江源下水。在300公里的沱沱河漂完之后,尧茂江由于假期已满,带着尧茂书拍摄的电影胶片返回成都。

1985年7月24日,在金沙江通珈峡,当地居民发现江心的石头上倒扣着红色的橡皮船“龙的传人号”,散落着尧茂书的猎枪、相机、笔记、证件……首漂长江的尧茂书在漂流33天、行程1270公里后,长眠于滚滚波涛中。

杨勇

55岁

专职研究长江

每年都到长江考察 一去就是几个月

长漂回来后,杨勇辞去了渡口矿务局机关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长江研究中。26年来,几乎每年杨勇都会到长江进行考察,一去往往就是几个月。

他说,26年前的长漂经历,不仅经历了生死磨练,也让自己找到了一生去追求的事业。

冯春

55岁

着手培养竞训科漂队员

我们学费交得太多,不希望后人重蹈覆辙

“人需要精神,不然怎么行?”15日下午,在高笋塘附近一小区内,55岁的冯春仰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后脑勺,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

这间套一的房屋只有60余平米,客厅内,一个大纸箱内存放着当年长漂的各种物件:外套、队旗、救生衣……

“我要把这些东西都捐出来,纪念长漂。”虽然已时隔26年,但对于每件物品,冯春都能讲述背后的故事。冯春说,自从长漂结束后,他们几名队员就有了建立纪念馆的想法。

长漂结束后,冯春回到了攀钢,继续之前的工作。1986年那次长江漂流经验彻底改变了冯春的生活,他从此踏上一条漂流探险之路。

长江、雅鲁藏布江、红河、澜沧江……26年来,冯春的足迹遍布各大河流,也多次处于生死一线。几乎每年年假,冯春都会到各地参加漂流,或是户外运动。

在业内,冯春的技术首屈一指。但他却认为自己的颠峰期尚未到来,“我预期的成熟期是六十岁,我还要继续漂下去。”同时,他开始培养竞训科漂队员。

目前,冯春在西藏和新疆都带有学生。每年夏天,他都会和学生们呆在一起,培训他们。“我们的学费交得太多,不希望后人重蹈覆辙。”冯春说,他想把自己26年来的漂流技术和经验教授给学生,不希望再有人在漂流中丧命。

长漂纪念馆即将落成,冯春也圆了多年的梦想。

成都商报记者 梁凡 实习生 王思捷 摄影记者 王效 段韵 

楼 盘 价格(元/平) 区 位
润洲·华府 3300 大邑大道
中铁金山 3800 大邑大道
春天国际 3480 大邑大道
优品美地 3500 甲子路
恒大山水城 6000 凤凰村
润驰国际广场 3800 内蒙古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