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与风味独特的“四川一绝”:大邑县唐场豆腐乳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2年09月29日 【字体:大 中 小】
品种丰富、味道鲜美的唐场豆腐乳
豆腐发源于中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目前风靡全球。作为食品,豆腐可以煎、煮、蒸、炸等,生熟可食、老少皆宜。
而豆腐乳的出现,更是将豆腐的食用方法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有“四川一绝”之称的唐场豆腐乳,它以“陈香细嫩、入口化渣、内色杏黄、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享誉百年、畅销不衰。因此有美食家说,品尝这百年经典,不仅有“舌尖舞蹈”的美味享受,也会产生“回味历史”的厚重情愫。
真实的传奇
唐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东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素以生产被誉为“四川一绝”的唐场豆腐乳而名闻川内外。
唐场豆腐乳最早出现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至少在明清时就已有盛名。因为相传在清朝末年,成都府有个制台大人患疟疾病,吃饭无味。正好他的一个师爷去大邑唐场乡的表嫂家走亲戚,回来时把她做的家常豆腐乳装了一小油篓,献给了制台大人。这又香又可口的豆腐乳引起了制台大人的食欲,吃了两天嘴也不苦了,胃口也开了,病也好多了。制台大人问这豆腐乳怎么这么好吃?师爷告诉他,这种豆腐乳的做法与众不同,先把豆腐压得很干,再撒上盐晒干或风干,再炕一炕,拌上陈年豆瓣、海椒和镜缸菜油,密封一年,才可以开罐取出来吃。
制台大人想再吃这种豆腐乳,便要师爷请他的表嫂谭大娘到衙门来做豆腐乳。谭大娘来到成都府,但做出的豆腐乳总是没有老家的好吃,谭大娘认为可能是推豆腐的水不同。她家院子里有口井,水又清又甜,好像还有一点菊花香味,磨出来的豆腐又细又嫩又绵软。-大邑淘房网-制台觉得也是,便给了谭大娘一些银两,让她回家专门做豆腐乳,然后送来。以后制台大人每逢请客吃饭,总要添上一碟豆腐乳,客人吃了都说好。后来到谭大娘家买豆腐乳的人越来越多,谭大娘就找了几个帮工,开了个专做豆腐乳的小作坊,这就是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如今依然生意兴隆的“谭记唐桥豆腐乳”。
到了民国5年,因为唐场豆腐乳用料考究,精工细酿,口味极佳,本地人士及外地商贾,常以此豆腐乳礼送亲朋好友,食者赞不绝口,因而购者日多。随之商贾青睐,运往川康各地出售,食者逐渐盛多,生意日渐兴隆,盈利胜过同行收益。
民国15年后,生产逐步扩大,由于唐场豆腐乳享誉川内外,贩运日增,致使唐场成为当时有名的商业水陆码头。唐场豆腐乳不仅运销到成都仁寿、简阳、重庆等地,而且还随同贩米、贩油、贩盐、贩布的挑子沿茶马古道运销到小金、汶川、理县、雅安、汉源、西昌、天全、泸定等地,唐场豆腐乳成盛极一时的地方名优产品。川军将领刘湘,刘文辉均属大邑县安仁镇人,对家乡产品唐场豆腐乳情有独钟,据传每餐必备,并常以此佳味为佐餐,款待嘉宾、奖励有功将士。
革命先驱车耀先是大邑县人,他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为不暴露身份,车耀先以自己素日喜爱烹饪之特长,在成都三桥南街开了“努力餐”。“努力餐”的宗旨是物美价廉,切实服务于广大劳动人民,它的主要特色饭菜是“大肉蒸饺”、“大众蒸饭碗”等,当然也少不了其家乡的特色下饭菜“唐场豆腐乳”。所以每天一开店,黄包车夫、学生、报童争相来吃。不论土生土长的巴蜀人,还是逃难在川的晋陕豫鲁北方人、江浙两广人,都喜欢光临品尝来自车先生家乡的唐场豆腐乳,故“唐场豆腐乳”一直闻名遐迩。
上天的恩赐
“唐场豆腐乳”之所以如此美味,有其特殊的地理人文原因。
大邑县位于北纬30°,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仅48公里。其西部是西岭雪山,东部是百里平原,境内地貌形态多样,动植物种类众多。同时,大邑县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暖湿润,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常年温差和昼夜温差小、湿度大,形成了豆腐乳自然发酵所需的独特气候与环境,尤其适合窖池中微生物的生长,在该环境下,正是这种特有微生物菌种群体最终形成了唐场豆腐乳独特的风味。
大邑县山高林密、土地肥沃,其丰富的再积黄泥水稻土富含多种有机养分,特别有利于种植黄豆、蚕豆、细荆条辣椒等植物,这正是唐场豆腐乳的主要原材料,它也因此而独具魅力。大邑大豆皮簿,棵粒饱满,色泽金黄,含蛋白质40%以上,生产的豆腐持水性好、绵软有劲,有光泽;特别是斜江河两岸300米范围河滩地(半沙田)生长的独有细荆条辣椒,色泽鲜红、辣香浓郁,细荆条鲜椒经过清洗、扎碎、拌料、入窖发酵,色泽红润、酱香浓厚,按照唐场豆腐乳传统工艺加工后,使唐场豆腐乳具备了独特的口感和香味。
优质的豆腐乳必须要有优质的豆腐,而优质的水源是造就优质豆腐的先决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