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川藏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作者:杨颖 来源:今日大邑 更新时间:2014年02月25日 【字体:大 中 小】
大邑有着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作为川藏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印度的佛教文化沿着商路来此传播,雾中山开化寺成为了佛教南传第一寺和《贝叶经》的首传地。更重要的是,为中外及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充分交流提供了空间。2月19日,在县老科协文教工委主任蔡星明老师和几位老乡的带领下,本刊和成都晚报、大邑电视台的7名记者,开始了一次川藏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探秘之旅。
探秘川藏茶马古道
春回大地,清风拂面。上午10时许,记者一行在蔡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出阝江镇宝珠村5社。踏上弯弯曲曲、凹凸不平的石板小径,蔡老师告诉我们,这条路就是唐宋以来大邑通往藏区硗碛的川藏茶马古道之一。当时,商贾们将四川所产的茶叶、盐巴、布匹等物资装载妥当后,从成都出发,经桑园、宝珠、出阝江、天宫庙、西岭、大川运到藏区硗碛;而藏区的商贾则经由这条路线将骡马、药材和各类山货运出藏区贩卖。久而久之,幽深崎岖的山道热闹起来,吆喝声、铜铃声时时响彻山野沟壑,这条茶马古道自然形成。
宝珠村的罗汉洞是商贾们行走在这条茶马古道上的必经之地,也是他们的歇脚之所。沿着罗汉洞而上,我们行走在红砂石板铺就的小径上,看到法相慈悲的送子观音、高大威猛的镇路石狮、深深烙印在石板里的马蹄印、早已湮没于尘世的古庙遗址以及那些横七竖八地残卧于黄土荒草之中的石梁石柱……
下山时,热情的老乡请我们去家中小坐。农舍的坝子里,我们喝着老乡亲手烘制的清茶向山上眺望:缥缈云雾之下的川藏茶马古道若隐若现。茶马贸易虽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这条繁荣了千百年的商道留下了独特的文化记忆,沿途的古遗迹成为人们记忆马帮生活、感受古代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凭证。
探秘南丝绸之路
南丝绸之路起于成都,东到中原,西达印度,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它最早应是一条古羌族南下迁徙的通道。后来由蜀商和“西南夷”人民共同开辟,才逐渐成为一条有主动商品交流意识的国际通道。而这条通道的形成,首要条件就是起源地成都的丰饶富足。当天,记者们来到南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节点——三岔镇甘泉村和雾山乡开化寺。
甘泉筇竹:丝路上的稀罕物
“筇竹甘泉历岁久”为大邑古八景之一。下午2时,我们来到了三岔镇甘泉村寻找到了当地人口中的“最后两根筇竹”,它们竹节翠绿挺拔,见证着南丝绸之路的厚重历史。
“筇竹又称‘拐棍竹’,秆节膨大,形态奇特,工艺和观赏价值极高。行走在南丝绸之路上的印度、缅甸商人意外购得了产自甘泉村的筇竹,称为奇珍。”蔡老师告诉我们,商人们带着蜀锦等物资自成都出发,从大邑购买筇竹,再经邛崃、雅安、西昌、云南等地进入印度、缅甸。
开化寺:佛教南传第一寺
离开甘泉村,下午4时,我们来到了雾中山开化寺。该寺是印度佛教南传第一寺,同时也是《贝叶经》的南传首地。从上山到下山,从寺前到寺后,散存的石阶、古碑、石坊、照壁等古迹随处可见。“从前不了解大邑还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今天走了一小段川藏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感到很震撼。”成都晚报记者冉 有感而发,表示下次要带着家人朋友也来走走。英籍女作家韩素音说:“文化总是跟在商人的脚迹后面来传播的。”的确,在南丝绸之路悄然进行着中外经济交流的同时,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也于东汉永平16年来雾中山修建开化寺。寺庙建成后,由地方表奏朝廷,敕封为“大光明山普照禅寺”,由此成为佛教圣地。
新丝路上的大邑
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大邑,交通运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取代了过去人背马驮的历史。如今,川藏茶马古道沿途的出阝江、花水湾、西岭和南丝绸之路沿途的晋原、安仁、雾山以及两条古路上的新场,不仅商业氛围浓郁,而且城镇化的水平也非常高。
下午5时许,在探秘活动接近尾声时,记者们来到了位于大邑经开区的四川德源蚕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睹现代化的丝绸生产工艺。同样是雪白的蚕丝,同样是精美的丝绸,同样是祖辈们从事的行当……但是,却无一不被印上了时代的色彩。丝绸织就的书本画卷、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多元化的生产销售渠道等让记者们大开眼界。“以前手工织一匹丝绸要一星期,现在通过史陶比尔精密机,极大的缩短了时间。”作为川藏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大邑在传播悠久文化和发展商贸经济的同时,也必将肩负起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