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街区”建设导则:住宅底层不宜设火锅烧烤
作者:辜波 来源:成都商报 更新时间:2016年09月07日 【字体:大 中 小】
由市建委组织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2016版),经专家组和市级有关部门审核通过,昨日正式发布。导则完全体现了小街区绿色、开放、宜居、和谐的精髓。在路权分配上,强调绿色出行方式优先;在解决停车问题时,首次提出停车需求较大的街道两侧,有条件时配套建设电子计费器(咪表)。通过景观打造增加绿量,提升小街区环境品质,体现生态可持续的建设理念,构建关联的开敞空间体系,形成生态、环保的绿色街区。
1路权分配 优先保障步行交通
根据主导功能不同,街道可分为居住型、商业商务型、历史文化型、综合型四类。根据交通特征不同,又可分为一般街道、步行街道、人车共享街道。小街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为优化道路交通体系,提高路网密度,打通城市毛细血管。
路权分配上,要求在分配道路空间时,应优先保障步行交通,其次是公共交通,再次是非机动车通行及机动车通行,强调绿色出行方式优先。交叉口的处理上,要求转弯半径宜控制在5米以内,降低机动车转弯速度,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
在通行需求较高的街道可设置港湾式公交站,减小公交车停靠对机动车通行的影响。在学校、养老院、医院主要出入口附近可根据需要设置自控式行人过街信号灯。
对停车需求较大的街道两侧可设置港湾式路边停车位,宜采用平行式停车。有条件时配套建设电子计费器,严格管理路边停车。居住型街道的夜间停车需求较大,可在道路两侧设置分时段路边停车位,白天时段执行严格的禁停限制,保证机动车的顺畅通行;夜间变为路面停车位。
2绿化景观 见缝插绿百米见园
小街区应见缝插绿,增加如邮票绿地、袖珍广场、道路绿化等,争取“随处见绿,百米见园”,形成生态、环保的绿色街区。街道及广场绿化以乔木和草坪为主,适当点缀花卉灌木。
改造居住型街道现状小区及单位大院的围墙,有条件的进行拆除。因安全需要保留的围墙宜适当后退红线,后退距离宜不小于1米,围墙外侧进行绿化;围墙内部景观好的小区宜以通透的栏杆、绿篱等替换现状围墙,内部景观较差的可保留实体围墙并进行艺术化处理,围墙上增加攀爬的植物、花卉吊篮等。
根据各街区整体氛围统一植物配置,适地适树。鼓励采用乡土植物、市树(银杏)市花(芙蓉)。突出成都“花重锦官城”特色,鼓励采用观花乔木、花灌木、宿根花卉、时令花卉。观花乔木可采用:蓝花楹、合欢、樱花、玉兰、海棠、紫薇等;花灌木可采用:栀子、杜鹃、雪茄花、黄金菊等。
宜结合建筑外立面、屋顶、院落空间、围墙、街道设施进行绿化,可采用竹类,三角梅、蔷薇、迎春、紫藤等垂吊植物等方式增加绿量。
3住宅建筑 底层不宜设火锅烧烤
居住型街道建筑物底商宜设置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商业服务设施,以满足街区内居民的日常所需;居住型街道两侧住宅建筑底层不宜设置火锅、烧烤等油烟较大的餐饮服务;应配置超市、美容美发、便利店、服装店等便民服务场所。
居住型街道与商业商务型街道宜结合建筑底层设置咖啡厅、甜品店、面包房等无烟餐饮服务设施,同时结合广场、绿地、下沉空间等公共开敞空间宜设置外摆区。商业价值较高的区域,餐饮设施可考虑结合大露台、下沉广场等开敞空间设在地下一二层或地上二层,并应设置自动扶梯、电梯或大台阶等保证联系方便。宜结合建筑底层在人流较为密集的中心区域设置集中式餐饮,方便办公人士就近用餐。集中式餐饮宜配建广场、绿地等大尺度公共空间,方便集散。
商业商务型街道在不影响通行的前提下,现状街道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特定区域设置临时夜市、摊点、跳蚤市场等,对现状已经形成的夜市、临时摊点、跳蚤市场应进行规范和质量提升,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整改或取缔。
同步播报
5年内提升改造100个街区
“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政府或任何部门不能对小区物权强制性地要求打开。”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提的是‘鼓励’打开道路,有一些鼓励政策和举措。选择多是公共项目,比如鼓励机关、院校打开。”
市建委相关人士透露,中心城区将按小街区规制划定出100个街区,用5年完成提升改造,实现旧城改造的有机更新。前3年内重点整治60个街区,从今年开始,准备逐步启动18个街区的整治。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图据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